“廈門親像一首歌,咱來唱歌給全世界聽……”近日,筆者在吉木薩爾縣第五小學(xué)的回廊里,聽見孩子們和自己心愛的援疆老師一起唱歌,歌聲輕柔明亮,讓人直觀感受到師生之間融融泄泄的親昵。
師生吟唱的是閩南語歌曲《廈門親像一首歌》。說起這首歌,起碼可以講出三段故事。
第一段故事:不久之前,一位廈門博主偶遇吉木薩爾縣第五小學(xué)的幾位學(xué)生,他們給這位博主現(xiàn)場演唱了這首閩南歌,引起粉絲關(guān)注,網(wǎng)民說:“援疆的意義在孩子們身上體現(xiàn)出來了”。一首歌如同一座橋,跨越山海,直通閩疆,讓援疆情在溫馨悠揚的歌曲中閃耀五彩光芒,在以文化人、以文潤心中助力孩子們精彩成長,充分彰顯出文化援疆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的“筑基培根”“春風(fēng)化雨”的積極作用。
第二段故事:廈門的援疆老師讓自己學(xué)聲樂的女兒利用暑假來教學(xué)生唱歌,并在多方支持下完成了孩子們到廈門研學(xué)的心愿。“看到大海了”“在科技館里就不想出來”“我還想去”“我的志愿就是考上廈門大學(xué)”……愛是一種能讓人成長的力量,也是一種彼此牽掛的幸福。師生情蘊含著愛與被愛的同頻互動,每一份愛換來澄澈童真的快樂、幼鷹展翅的成長,在孩子心里播撒的“星辰大海”,最終變成滿載希望和陽光的未來,為增進“五個認同”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礎(chǔ),用向陽思源之力回報祖國、回報每一份愛。
還有一段故事,了解《廈門親像一首歌》創(chuàng)作背景的人都知道,這首歌看似在歌唱廈門、眷戀廈門,恰恰反映著與詩人余光中筆下《鄉(xiāng)愁》相同的情愫,這是植根鄉(xiāng)情、向上生發(fā)的赤子之情,是對中華根脈的精神“還鄉(xiāng)”,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。今天,無論是哈薩克族少年唱閩南歌,還是維吾爾族小伙唱《梨花頌》,大家無論是異口同聲“我們是中華民族”,還是擲地有聲“我們是中國人”,都能體現(xiàn)出“中國夢”“中華情”是維系我們共繪同心圓的情感紐帶,激勵每個中華兒女在休戚與共、榮辱與共、生死與共、命運與共中同呼吸、共奮斗。
新疆小學(xué)生唱閩南歌的視頻播放量近億次,而一個短短的視頻承載不盡師生情、援疆情、中華情背后更豐富、更精彩、更動人的故事。
在神州大地、天山南北,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、不勝枚舉,讓我們感受到“一家親”的至真至美,感受到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深刻契合,也讓《廈門親像一首歌》無論在哪里詠唱都那么感人至深、扣人心弦。
作者:代立